清末時期至19世紀初,大嶼山因其山高地廣、遠離塵囂的特點,吸引了眾多僧侶道士前來潛修。[1] 這些佛教人士不約而同地來到島上,結茅蓬、築靜室,專心修習佛道,使大嶼山成為一處重要的宗教修行勝地。一方面由於山居者好樂靜修,生活務實清淡、簡樸,因此大部分茅蓬靜室都面積較小,設備簡樸。但因爲數量衆多,形成了茅蓬群,這樣的集中性、普遍性在大嶼山逐漸形成了獨特景觀。
《大嶼山誌》中提及,由嶼山初地直上对面即薑山。羗山,源於 「薑山」。 因为有两塊像薑一樣的山峰,故称为薑山。也有村民稱,因為大嶼山舊時種植大量薑花,因此而得名。
如今,南面較高的山峰仍為薑山,北面較低的則為觀音山。位於兩山北面有一座觀音寺。
羗山北部有薑山瀑布為勝景。羗山至鹿湖一帶北面及西面為北大嶼郊野公園,南面及東面為南大嶼郊野公園。
鹿湖,因爲昔日林木繁茂,時有黃麂出沒,因名鹿湖。[1]
1999年,香港特區政府宣佈佛誕為公眾假日,這奠定了佛教在香港的重要性。[2]大嶼山保留了原始的自然生態環境,昂坪、鹿湖、羗山、地塘仔和靈會山分別孕育滋養了五大禪林。 這五處中,鹿湖最為隱蔽。
最迟到1934年,该地区开辟出一条连通鹿湖及上、下羗山的山林小道。这条小道成为区域内重要的交通动脉,也是僧团聚落空间发展的主要框架。在此时期,鹿湖及下羗山地区的佛教僧院相继兴建,初步形成了僧团聚落的雏形。其僧院集群的空间格局的形成与演变具有明显的交通导向型。图(1934)及图(1945)展现了1934、1945年鹿湖羗山地区的僧团分布情况,反映出该区域僧院集群的发展趋势。佛教僧院沿着小径延伸发展,形成了以山路为主轴的僧团聚落。
從靈隱寺到竹園,沿鹿湖古道有幾間「息肩亭」。過去不通車時,人們會走鹿湖古道去往昂坪和大澳。詳情可見鹿湖古道息肩亭圖。
[1] 鄧家宙. 2007. 二十世紀香港佛教之發展. 二十世紀香港佛教之發展. Chu ban.;初版. 香港佛教系列 ; 2. 香港: 香港佛教與文化歷史學會.
[2] 蕭國健. 鑑古尋根: 香港歷史與古蹟尋蹤.香港第一版. 香港: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, 2021.
[3] 鄧家宙, and Jiazhou Deng. 香港佛教史. Chu ban.;初版. 香港: 中華書局, 2015. P147





